离子交换与吸附

研究论文

  • 活性开环歧化聚合与受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联用法制备微凝胶负载的酰化试剂

    庞子博;焦志峰;林飞;孟威;刘波;李弘;

    以外式-N-乙酰氧基-7-氧代双环[2.2.1]庚-5-烯-2,3-二羧酰胺(AOHD)或外式-N-苯磺酰氧基-7-氧代双环[2.2.1]庚-5-烯-2,3-二羧酰胺(POHD)为单体,以Grubbs络合物RuCl2(PCy3)2(=CH-Ph)为引发剂进行开环歧化聚合(ROMP),获得大分子引发剂PAOHD-Br(Mn:5.53×103,PDI:1.09)或PPOHD-Br(Mn:8.50×103,PDI:1.49)。再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以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二酯(EGDMA)为交联剂,在大分子引发剂PAOHD-Br或PPOHD-Br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使活化剂再生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成功地制备出数均分子量为(4.92-5.03)×105的微凝胶负载的酰化试剂(MGARs)。

    2012年06期 v.28 48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 吡啶类螯合树脂对Cu(Ⅱ)和Ni(Ⅱ)吸附分离特性的研究

    徐超;刘福强;李保花;王骏飞;

    以自合成的氨基吡啶(ANA)树脂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单组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和在双组分体系中对目标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去除能力。单组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5条件下,ANA树脂对Cu(Ⅱ)和Ni(Ⅱ)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22mmol/g和0.446mmol/g。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过程可采用Langmuir方程和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在Cu(Ⅱ)/Ni(Ⅱ)双组分体系下,Cu(Ⅱ)的吸附量较单组分大,高浓度Ni(Ⅱ)条件下,Cu(Ⅱ)在ANA树脂上具有更好的吸附选择性能。前222BV、248BV出水中,Ni(Ⅱ)纯度分别高达100%、99.999%,经简单浓缩处理即可进行回收利用,为树脂在高纯金属制备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有色金属资源的深度提纯和高级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2012年06期 v.28 48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 新型多胺螯合树脂对对硝基酚的吸附性能研究

    陈泰鹏;刘福强;凌晨;李兰娟;

    选取对硝基酚(PNP)为代表性污染物,研究自合成的多胺类螯合树脂(CEAD树脂)对PNP的吸附特性和影响规律(pH、初始浓度、温度、平衡时间、动态柱吸附),通过结构表征(FT-IR、XPS)探讨PNP在CEAD树脂上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CEAD树脂对PNP吸附的最佳pH在4.0左右,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Freundlich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征分析认为PNP通过酚羟基与中性和质子化的胺基分别发生氢键作用和静电作用。

    2012年06期 v.28 498-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 表面活性剂改性P_(507)浸渍树脂吸附In(Ⅲ)的性能研究

    龚福忠;王旭刚;曹欣欣;周彬;余灵君;

    首先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AB-8大孔树脂进行表面改性,然后浸渍到含萃取剂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的石油醚溶液中,制备了P507浸渍树脂,研究了该改性树脂吸附In(Ⅲ)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并进行了动态吸附和脱附实验。结果表明,用CTAB对AB-8大孔树脂进行表面改性后,P507在树脂上的负载量和In(Ⅲ)在树脂上的吸附量都显著提高,其中P507的负载量提高了32.2%,In(Ⅲ)的吸附量提高了21.2%。In(Ⅲ)在改性P507浸渍树脂上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方程,饱和吸附量为32.5mg/g;对In(Ⅲ)的吸附为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有利于In(Ⅲ)的吸附,ΔH=5.28kJ/mol,ΔG(303K)=-2.18kJ/mol,ΔS=24.61J/mol.K。在pH=1.0时In(Ⅲ)在P507浸渍树脂上的吸附效果最好,而且易于与Al(Ⅲ)、Zn(Ⅱ)等杂质离子进行分离。

    2012年06期 v.28 506-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 N263浸渍树脂吸附分离In(Ⅲ)、Fe(Ⅲ)的初步研究

    刘军深;高学珍;魏士龙;

    以HZ-818大孔吸附树脂为载体,甲基三辛基氯化铵(N263)为萃取剂,利用干浸渍方法制备了N263浸渍树脂。采用静态吸附法考察了在盐酸体系中盐酸浓度、金属离子浓度、温度以及时间等因素对制备的浸渍树脂吸附分离In3+、Fe3+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渍树脂吸附In3+、Fe3+的最佳盐酸浓度均为4mol/L;其吸附In3+、Fe3+的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298K下对Fe3+、In3+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43.42mg/g、14.53mg/g。动力学研究表明,298K下浸渍树脂吸附Fe3+、In3+的平衡时间分别为6h、10h。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可较好地描述浸渍树脂对In3+、Fe3+的吸附行为。混合体系中,浸渍树脂对Fe3+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能,而对In3+基本上不吸附,从而达到了初步分离In3+、Fe3+的目的。

    2012年06期 v.28 516-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温度敏感性壳聚糖基聚电解质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张停;李桂英;李睿鑫;陈厚;

    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羧甲基纤维素(CMC)和温度敏感性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原料,通过自组装制备了温度敏感性聚电解质复合纳米粒子CS-g-PNIPAM/CMC-g-PNIPAM,并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研究了纳米粒子对药物的负载与可控释放性能。当CMC-g-PNIPAM与CS-g-PNIPAM的质量比为3:7时,形成的纳米粒子结构最稳定,动态光散射(DLS)测得其平均粒径为116nm,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纳米粒子对5-FU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释药行为表明,其累积药物释放量随pH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表现出良好的pH与温度可控性能。

    2012年06期 v.28 524-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不同类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吴秋原;刘福强;侯鹏;李爱民;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动力学实验,从3种吸附去除Cr(Ⅵ)的离子交换树脂中优选出DEX-Cr树脂,研究了pH、温度对其交换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树脂的动态吸附-再生性能和重复使用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DEX-Cr树脂对Cr(Ⅵ)的吸附去除效果好,且重复使用稳定性高,可以作为分离去除Cr(Ⅵ)的高效吸附剂。

    2012年06期 v.28 532-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新型深度除氟改性树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孙晓文;刘福强;刘晶;李爱民;

    以XAD-4为母体自合成了氨基改性和氨基改性后负载金属两种新型深度除氟树脂,并对其进行了理化结构的表征,研究了其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静态实验中氨基改性的树脂吸附量大于氨基改性并负载金属的树脂。pH值对两种树脂吸附F-的影响均不大。氨基改性的树脂对F-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而氨基改性并负载金属的树脂对F-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两种树脂对F-的吸附均显示出对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相关性较好。动态实验中,以F-浓度达到1mg/L为穿透点时,氨基改性树脂和氨基改性并负载金属的树脂穿透时间分别为11h和24h。氨基改性树脂对F-的吸附主要通过静电作用进行,而氨基改性并负载金属的树脂对F-的吸附还包括金属与铁离子的络合作用。

    2012年06期 v.28 54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 离子交换树脂对蔗渣水解液中木糖与阿拉伯糖的色谱分离研究

    马年方;蚁细苗;谭文兴;黄玉南;钟映萍;梁达奉;

    筛选了一种能较好分离木糖和阿拉伯糖的树脂填料-钙离子型005×7离子交换树脂,并对其色谱分离工艺进行优化,该树脂对蔗渣水解液中的木糖和阿拉伯糖的最佳分离条件为:样品锤度30oBx,流速1.6mL/min,上载量为10mL,分离温度为50℃。以此分离条件对蔗渣水解液中的木糖和阿拉伯糖进行分离,分离度为0.482,收集不同级分,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木糖和阿拉伯糖。

    2012年06期 v.28 553-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一种新型交联羧甲基葡甘聚糖微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王碧;廖立敏;程永香;黄琪惠;

    通过Fe3+交联羧甲基葡甘聚糖制得了一种新型羧甲基葡甘聚糖凝胶球,研究了羧甲基葡甘聚糖铁凝胶球对Cr(Ⅵ)的吸附性能。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羧甲基葡甘聚糖浓度、FeCl3浓度、pH值、温度、Cr(Ⅵ)浓度和微球粒径对吸附的影响,同时用红外光谱初步表征了羧甲基葡甘聚糖铁凝胶球-Cr(Ⅵ)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293K时,微球对Cr(Ⅵ)的吸附反应在12h时达平衡,当羧甲基葡甘聚糖质量分数为1.0%,FeCl3质量分数为1.0%,Cr(Ⅵ)浓度为400mg/L时,吸附量达到0.4385mmol/g。根据不同温度下微球吸附Cr(Ⅵ)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参数,同时用Freundlich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该方程适用于所研究的吸附体系。该体系为自发放热过程,体系熵减少,降温有利于吸附。

    2012年06期 v.28 560-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专论与综述

  • 聚合物微凝胶研究进展

    刘瑞;郝红;梁珊珊;贾三平;

    微凝胶是一种具有交联网络结构的聚合物胶体粒子,处于良好溶剂中的刺激响应型微凝胶会受某些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溶胀-消溶胀响应行为,具有快速、可逆的相变特性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微凝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互穿网络型、核-壳型和含有纳米粒子的复合型微凝胶的结构、特性和制备方法,阐述了微凝胶在药物控制释放、催化反应体系、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聚合物微凝胶领域的研究前景和所面临的问题。

    2012年06期 v.28 570-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