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与吸附

研究论文

  • 二硫代氨基甲酸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铅的吸附性能研究

    杨鑫;刘福强;荆晓生;李爱民;

    以大孔苯乙烯-二乙烯苯树脂(7%)为母体合成了一种N,N’-双(羧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树脂,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树脂,研究了Pb2+在树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树脂对Pb2+的最佳吸附pH值为5.0,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401.5mg/g。脱附实验中用8%盐酸溶液脱附,洗脱率可达95%。动力学实验表明,树脂吸附速率较快,30min内可达到平衡,并且树脂吸附-脱附实验前后基团稳定。用红外光谱法和化学方法探讨了树脂在不同浓度范围内不同的配位比及螯合作用机理。

    2008年05期 385-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 UF-两段厌氧处理茶多酚废水的研究

    皮科武;龚文琪;张晓辉;万端极;

    采用前置超滤膜(UF)的两相厌氧工艺对原水COD为18362.6mg/L、茶多酚为3608.3mg/L、色度为2624.2倍的茶多酚生产废水进行为期90d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实验压力为0.2Mpa时,膜组件对COD去除率为63.4%,茶多酚去除率为95.1%,色度去除率为93.4%。然后,对两相厌氧工艺的投配率、P含量和酸化段水力停留时间(HRT1)对废水COD、色度与茶多酚去除率和产气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当投配率为15.0%、P含量为38.1mg/L、HRT1=24h,该工艺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出水COD为1288.1mg/L,COD去除率为80.8%,色度为95.6倍,色度去除率为44.6%,残余茶多酚为119.8mg/L,茶多酚去除率为32.3%,产气率为0.85m3/kg COD,与未采用UF预处理的两相厌氧水解工艺相比,COD、色度和茶多酚去除率分别提高23.40%、10.2%和16.3%,产气率增加0.15m3/kgCOD。

    2008年05期 392-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4K]
  • 磁性4A沸石制备及其对水中氯乙酸吸附

    曹吉林;闫栋梁;刘秀伍;谭朝阳;

    以工业级水玻璃、NaAlO2、NaOH和去离子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先合成4A分子筛,然后在二价和三价铁离子混合溶液中用氨水调节负载铁的氧化物及真空干燥等步骤,制得了一系列磁化率不同的磁性分子筛,并对其进行了XRD、SEM、IR及TG等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磁性4A沸石晶形完整,表面负载的四氧化三铁分布均匀,磁化率随所负载四氧化三铁量的增加而增大,粒度比纯4A沸石大。磁性4A沸石对钙、镁、铅和氯乙酸的吸附性能与纯4A沸石相当,利用磁性4A沸石可以方便地用磁场分离的特性,其粉末状产品不用成型就可以直接在溶剂或溶液中使用。

    2008年05期 400-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含酰胺结构的硅胶键载二乙烯三胺螯合微粒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王明华;曲荣君;纪春暖;陈厚;孙昌梅;

    硅胶与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S)进行硅烷化反应,然后与丙烯酸甲酯(MA)进行迈克尔加成反应引入酯基,最后与二乙烯三胺(DETA)反应生成氨基结尾的酰胺基硅胶,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TG)和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元素分析表明,I、Ⅱ、Ⅲ的氨基含量分别为1.992mmol/g、1.699mmol/g、3.416mmol/g。研究了该硅胶微粒对重金属离子Ag+、Hg2+、Cu2+的吸附容量、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过程等静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3种离子的吸附量分别为0.71mmol/g、0.46mmol/g、0.35mmol/g。动力学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或Freundlich模型。

    2008年05期 408-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 新型两性聚电解质高吸水性树脂CMCTS-g-(PAA-co-PTMAAC)的制备研究

    陈煜;唐焕林;刘云飞;于海鹏;刘一星;谭惠民;

    通过氧化还原引发剂引发的接枝共聚反应,使阴离子型单体丙烯酸(AA)和阳离子型单体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TMAAC)在羧甲基壳聚糖(CMCTS)的分子链上接枝共聚,制得羧甲基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酸-co-聚三甲基烯丙基氯化铵)(CMCTS-g-(PAA-co-PTMAAC)两性聚电解质高吸水性树脂。采用红外光谱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反应条件对产物吸液性能的影响。发现制备具有良好吸液性能的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优化反应条件为:TMAAC占单体总质量的14.3%,mNNMBA/mAA值在0.014附近,单体总质量为CMCTS质量的9.33倍,丙烯酸中和度在20%~30%之间。研究发现,随外部溶液pH值的变化,两性聚电解质高吸水性树脂的溶胀性能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各有一个最大值,在等电点处产物的吸液性相对较低。

    2008年05期 418-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枣渣中三萜酸的研究

    樊君;高续春;郭璞;李海瑞;张倩;陈国亮;

    研究枣渣中三萜酸的分离纯化工艺条件,为枣渣二次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筛选合适的大孔树脂,并对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条件进行考察。初步确定了树脂分离纯化的条件,上样浓度为3.5mg/mL,洗脱剂为pH值为10的90%乙醇溶液,回收率65%以上,纯度达80%以上。此工艺安全、环保,提取物纯度较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对X-5树脂吸附总三萜酸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吸附速率同时受液膜扩散和颗粒扩散控制。

    2008年05期 426-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 壳聚糖基磁性树脂对Au3+和Ag+的吸附特性I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

    周利民;王一平;黄群武;刘峙嵘;

    利用反相乳液分散-化学交联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TMCS),并经硫脲改性,用于吸附水溶液中Au3+和Ag+。用光学显微图、红外图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TMCS对Au3+和Ag+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等温吸附线可用Langmuir模型拟合,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Au3+3.53mmol/g;Ag+1.98mmol/g。二者的吸附容量均随pH升高而增加。吸附动力学可用拟二级模型拟合。双组分吸附实验表明,TMCS对Au3+和Ag+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2008年05期 434-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 接枝改性羧甲基纤维素对铜离子的吸附研究

    林松柏;欧阳娜;柯爱茹;娄强;

    将离子型单体丙烯酸(AA)及非离子型单体丙烯酰胺(AM)接枝在羧甲基纤维素(CMC)上,通过协同作用提高材料的吸水性及吸水速率,并研究了其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通过傅里叶红外(FTIR)对材料分析表明,AA及AM成功接枝在CMC上;对吸附物进行了表面分析,扫描电镜图(SEM)显示吸附物表面有大量颗粒状物质,X射线能谱(XPS)证实材料表面吸附了铜离子;在浓度为10mmol/L的铜离子溶液中,CMC-g-P(AA-co-AM)材料的吸附容量为20.30mmol/g。

    2008年05期 442-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 豆甾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韩永萍;何绪文;林强;

    以豆甾醇(stig.)为印迹分子、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碳酸钙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混合物为分散剂、过硫酸钠为引发剂、极性较低的甲醇(tolu.)为致孔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豆甾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试验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粒径及选择吸附性能分别采用高效液相、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进行分析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3gstig.:40mL MMA:15mL DVB:4gCaCO3+2g SDS:0.4mLNa2S2O8:14mL tolu.,其中引发剂过硫酸钠应分多次加入,在聚合反应初期采用高速搅拌,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搅拌速度应逐渐减小。该条件下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平均粒径小于100μm、分布较窄,对豆甾醇表现出快速和稳定的特异吸附性能,其分离因子超过1.65,吸附容量约为1.2mg/g。

    2008年05期 451-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 双层固定化酵母催化还原4-氯-乙酰乙酸乙酯的研究

    龚大春;田毅红;龚美珍;黄和;欧阳平凯;

    以海藻酸钠为内层载体,利用机械强度良好的聚乙烯醇(PVA)改性海藻酸钠混合物作为外层载体,双层固定化高活性酵母,得到固载的生物催化剂,用于由磷酸缓冲溶液和环己烷组成的双相体系,对4-氯-乙酰乙酸乙酯(COBE,ethyl4-cloro-3-oxobutyrate)进行不对称催化加氢合成(S)-4-氯-3-羟基丁酸乙酯[(S)-CHBE],ethyl[(S)-4-chloro-3-hydro butanoate]。在最适条件下,双层固定化酵母的不对称催化还原反应优于游离细胞和单层固定化细胞。在底物COBE的最佳浓度和进料速率分别为170mmol/L、125mL/h的连续操作条件下,最高(S)-CHBE转化率为94.2%,最高对映体过量值为98%。与游离细胞催化COBE相比,反应转化率提高3%,最佳底物浓度比游离细胞增加1倍;与单层固定化细胞催化还原相比,对映体过量值提高8%。连续性实验表明,双层固定化酵母细胞在连续使用5d,其转化率和对映选择性没有明显下降。

    2008年05期 460-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7K]

研究简报

  • 微波协同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的研究

    黎彧;黄利;李善吉;张德志;王国华;谭伟俊;

    研究了微波辐射强酸性大孔树脂催化合成肉桂酸正丙酯的合成工艺。通过优化合成工艺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肉桂酸0.01mol,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为CAT600树脂,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质量的30%,微波功率400W,反应时间30min,产率达93.68%。催化剂可再生循环使用,催化性能稳定。

    2008年05期 467-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专论与综述